移至主要內容區

苗栗管理處

苗栗管理處

:::
:::

東河排水系統橫跨5村

發布日期:2023-11-01 發布單位:農田水利署

基本資訊

  • 主辦機關:
   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苗栗管理處
  • 工程期間:
    2023-11-01~2023-11-01
內容

束河排水系統原為「蛤仔巿圳」, 清朝乾隆52年(1787年),在地農戶冒險在圳頭攔水闢設埤塘,灌溉602甲的田地,至光緒年間擴展為900多甲,成為公館、銅鑼地區農田的灌溉動脈。後因後龍溪不斷改道以及穿龍圳隧道工程完成,原灌區由穿龍圳南幹線取代,「蛤仔市圳」乃功成身退。

苗栗水利會於民國79年循著「蛤仔市圳」的舊跡闢建東河排水系統,自公館鄉上福基終點引入後龍溪的溪水,於台6線與苗27線交會的福基二號橋成為渠,再由銅鑼鄉中平村匯入後龍溪,沿途流經公館鄉上福基丶福基、石牆丶中義村及銅鑼鄉中平村,全長約7.6公里,兼具排水及灌溉功能,灌溉面積464公頃。

歷經20多年的變遷,早期的排水規模,早已負荷不了現今動輒暴雨的氣候型態。遇雨即淹,竟成了沿岸居民不得不面對的日常。後龍溪帶來肥沃的沖積土壤,水稻、玉米、芋頭、紅棗等農產,聞名遐邇。但農民辛勤耕作的背後,卻是面對水災的無奈。大水一來,即將收割的作物在頃刻之間付諸流水,農民只能無語望天。解決農民、農田的困境,成了水利會必須正視的課題。

工程實績,贏得居民肯定

工程完工後,鄰近中山高速公路一帶社區淹水情形改善許多,堤防道路不再雜草叢生,變得平直、寬關,灌溉用水也更為穩定。種種改變,彷彿點石成金,農田、村莊「 黑白變彩色」,居民戚受最為深刻。

第二丶三期工程將編號14、15的攔水堰一併拆除,有效降低洪水位,增加通水面積,因應灌溉需求,改為側溝取水,將取水設施往上游移設,並施作平行導水路、固床工及改善護岸,供應束河圳1、2、 3支線的農田灌溉需求。此次工程一併改善老舊、破損的導水路,減少輸漏水的損失,有效節省水源,提高灌溉用水效益。考量當地的水流特性,採取不封底的方式,以補注地下水,同時儘量採用透水、緩坡、粗糙的渠道設計,以利生物棲息,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傷害。

淡江大學5年追蹤達標

農委會委託私立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(今「臺灣水資源與農業研究院」)針對東河排水系統整治工程效益進行追蹤,從104年完工,迄109年剛好期滿。在此期間,每遇颱風來襲,水利會需回報水位等情況,所幸5年來未再發生淹水情形,平安度過觀察期,水利會與當地居民都鬆了一口氣。

束河排水系統整治工程的成功,與其說是現代科技的躍進,解決了舊有的水利工程的不足之處,不如說是人與人間相互信任丶倚賴的夥伴關係,促使整治工程在掌聲中圓滿落幕。印度詩人泰戈爾說, 「 只管前進,別留連於採摘鮮花,因為鮮花會一路開放在你的面前。 」苗栗水利會無畏譏讒丶不怕阻礙,以 「 捨我其誰」的使命戚,讓水災頻仍的土地花開遍野。

最後更新日期:2023-11-15
回頂部